一、何謂高血壓?
血流衝過血管所造成的壓力稱之為血壓。高血壓為臺灣十大死因之一,正常成年人收縮壓應小於130mmHg,舒張壓小於85mmHg;一般來說,若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則可判定可能有高血壓。少許的患者可能出現頭痛、頭暈等症狀,但大部分的患者是沒有明顯差異的,未定期測量的成年人發現時,往往合併許多心血管疾病的產生。
二、原因:
- 遺傳
- 環境影響
-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加、血管彈性降低、末梢血管的阻力加強、血壓因而逐漸上昇。
- 飲食:鹽、味精、脂肪、酒類攝取過多;鉀、鈣、鎂、葉酸、膳食纖維攝取太少等,因鹽分增加、血管積存水分,增高動脈中血量,導致血壓上升。
- 體重:體重越重,心臟需更加費力才能將血液送至全身循環,造成血壓上昇。
- 生活型態:抽煙、生活緊張、興奮、焦慮、壓力等都會使血管收縮而造成血管阻力增加進而血壓上升。
三、可能產生之合併症
若長期未控制好高血壓,會破壞到心血管的結構,往往導致以下合併症的產生:
- 中風(腦血管疾病)
- 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其中包含因狹心症死亡與非致命性的心肌梗塞
- 心臟衰竭
- 腎臟病變
- 視網膜病變
四、如何照顧自己?
- 生活方式改變:保持愉悅的心情,適當且充足的有效睡眠。
- 減少飲酒量:飲酒過量會升高血壓及減少對抗壓藥物的效用。
- 規則運動:規則的運動對高血壓患者約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血管之彈性,有效的運動建議每週3至5次,每次30至50分鐘,運動量可視個案活動情形漸進增加。
- 限鹽飲食:對於高血壓患者,建議高血壓患者每日鹽的攝取量應少於6克。
- 戒煙:戒煙較之於其他非藥物治療都來得重要,煙中的尼古丁會影響血管收縮導致血壓上升。
五、什麼時候需找醫師?
當自我測量血壓時,經常性的收縮壓大於135mmHg,舒張壓大於85mmHg,應儘早帶平時登記的血壓紀錄卡找家醫科醫師協助診治。
六、自我測量血壓應注意事項:
血壓計的零點不論坐著或平躺,其測定部位(上腕)的高度需與心臟同一高度,當測量血壓偏高時,不一定等於已有高血壓疾病。為其準確性,應持續測量血壓至少一至兩個禮拜,且每天固定時段測量。
七、血壓分類標準:
血壓分類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 正常 <120 和 <80 高血壓前期 120-139 或 80-89 第一期高血壓(輕度) 140-159 或 90-99 第二期高血壓(中、重度) ≧160 或 ≧100
血壓分類 |
收縮壓(mmHg) |
|
舒張壓(mmHg) |
正常 |
<120 |
和 |
<80 |
高血壓前期 |
120-139 |
或 |
80-89 |
第一期高血壓(輕度) |
140-159 |
或 |
90-99 |
第二期高血壓(中、重度) |
≧160 |
或 |
≧100 |
一、認識糖尿病?
血流衝過血管所造成的壓力稱之為血壓。高血壓為臺灣十大死因之一,正常成年人收縮壓應小於130mmHg,舒張壓小於85mmHg;一般來說,若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則可判定可能有高血壓。少許的患者可能出現頭痛、頭暈等症狀,但大部分的患者是沒有明顯差異的,未定期測量的成年人發現時,往往合併許多心血管疾病的產生。
二、為什麼會發生糖尿病?
糖尿病的發生與遺傳體質相當有關係, 其他如肥胖、情緒壓力、懷孕、藥物、營養失調,都會促使糖尿病的發生。
三、糖尿病有什麼症狀?
發病初期,大多數人都沒有症狀,除非做健康檢查,否則不易發現。若沒有控制好,病情隨時間加重,血糖逐漸升高時,才會有3多(多吃、多喝、多尿)疲勞、體重減輕、視力模糊、陰部搔癢或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出現。
四、糖尿病如何控制?
糖尿病的控制,有賴於運動、飲食、藥物(口服抗糖尿病藥或注射胰島素)三者間的互相配合,並與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討論如何配合。
五、什麼是糖化血色素?
因為血糖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而變動,因此,要瞭解血糖是否控治療好,測量飯前或飯後血糖之外,建議應定期檢測糖化血色素。
糖化血色素(A1C)是指「血糖」會與紅血球的「血色素」相結合。長期血糖越高與血色素結合越多,糖化血色素的數值越高,糖化血色素的數值可以間接代表抽血前三個月平均血糖的控制情形。沒有糖尿病的人,糖化血色素的標準為小於6%,糖尿病人糖化血色素應控制在7%以下。
、藥物(口服抗糖尿病藥或注射胰島素)三者間的互相配合,並與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討論如何配合。
六、糖尿病定期檢驗項目及控制目標:
項 目 |
目標值 |
單位 |
飯前血糖 |
80-120 |
mg/dl |
飯後血糖 |
80-140 |
mg/dl |
睡前血糖 |
100-140 |
mg/dl |
糖化血色素(A1C) |
< 7.0 |
% |
血壓(BP) |
<130/80 |
mmHg |
總膽固醇 |
<200 |
mg/dl |
三酸甘油脂 |
<150 |
mg/dl |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 |
<100 |
mg/dl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 |
男≧ 40
女≧ 50 |
mg/dl |
前列腺(攝護腺)肥大
良性前列腺增生被認為與老化和性腺荷爾蒙有關,隨著年齡增長,前列腺肥大的機率也直線上升。根據臨床上的統計,51-60歲的男性約50%有此現象,70歲約有70%,到了80歲以上,幾乎90%以上的男性都有前列腺肥大的情形。
一、臨床症狀:
可能出現夜尿、排尿困難、頻尿、急尿、排尿時斷斷續續有滴答感,血尿等等,其中夜尿為最早出現之症狀。輕者影響生活品質,嚴重者可能造成泌尿道阻塞、尿液蓄積,甚至造成泌尿系統感染、腎臟傷害等情形。
二、造成原因:
前列腺肥大為尿道周圍腺體的增生或腺瘤。不僅是腺體內部細胞的增大,且同時也是正常細胞的增殖,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大部分發生於50歲以上的男性,其中80歲以上的男性老人約有80%的發病率。
三、如何預防:
- 定期健康檢查:五十歲以上男性,每年至少應做一次肛門指診與前列腺特異抗原(PSA)的檢查。
- 如有夜尿、頻尿等症狀應儘早就醫治療。
四、治療方式:
- 藥物治療:大部分的病人,接受藥物治療後,可改善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難的症狀。
- 手術治療:
- 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是使用內視鏡經由尿道,將肥大造成阻塞的前列腺切除。
- 傳統開刀前列腺切除:目前較少使用。
- 其他微侵犯性手術療法:包括經尿道微波高溫療法、經尿道針刺高溫切除法、經尿道雷射切除法、經直腸超音波療法等。
五、自我照顧:
- 避免憋尿、久坐。
- 清淡的飲食、減少動物性脂肪、避免喝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定期、適度的運動。
- 術後避免提重物,至少半年。
意指突發性的腦血管疾病。
一、臨床症狀:
輕者可使人半身不遂或言語失常,嚴重者可能當場死亡。多數症狀為臉部或一側肢體突然感到無力或麻木、突然視力模糊、多重影像或一隻眼睛一邊視野看不到、無法言語或了解他人所說的話、平衡困難或頭昏眼花。
二、造成原因:
簡單說明有下列三種原因:
- 供應腦部血流的血管產生狹窄、阻塞,特別是頸動脈及其分支的血管。
- 自心臟或頸動脈腔壁上掉落的血栓或動脈粥狀硬化剝落的碎片,塞住了腦部血管。
- 腦部血管的破裂。
三、如何預防:
以下提供參考:
- 均衡飲食:少鹽、少油、少糖、少食動物性油脂及內臟。
-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患者應按照醫師指示配合治療。
- 不抽菸、不過量飲酒。
- 規律運動。
- 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定期健康檢查。
四、自我照顧:
平時應注意若疑似有中風情形,可請患者做以下動作:
- 微笑狀,視嘴部是否有不對稱、歪斜情形。
- 雙手平舉,檢視高度與支撐力是否相同。
- 與患者握手,檢查兩手握力是否相同。
- 平時應定期測血壓並紀錄,以避免血壓過高造成腦血管充血。
五、當發生時應如何處理:
- 第一步需保持鎮定,並鬆開患者於頸部及身上的衣物,取出假牙。
- 保持呼吸道暢通,維持側臥,不可餵食,避免食物逆流造成呼吸道阻塞。
- 遇有抽慉情形,以毛巾或類似替代物放入口中,以防止舌頭咬傷。
- 盡速送醫。
六、就醫時機:
除以上情形以外,盡速就醫是成功治療重的關鍵,不可等待症狀消失才就醫,往往已錯過黃金時間,一但有症狀產生,並應盡速就醫查明。
不可輕忽前張,倘若有疑似暫時性局部缺血性發作的症狀出現,便應盡速就醫。
一、前言
失智症並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也就是一「症候群」這一群症狀主要是以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注意力、語言等認知功能障礙為主,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及工作能力。
二、老人失智症預警症狀
1. |
近期記憶喪失,以致影響工作的表現:
如果偶而忘記去作被指定的工作,忘了同事的名字或與工作有關的電話號碼,但過一陣子即記起來,這通常是正常的,但若是常常忘記,而且無法再憶起,則可能是失智症。
|
2. |
執行熟悉的事務有困難:
失智症者常會忘了關爐火、關窗戶或忘了鎖門,忘記如何作菜,或菜作的很難吃,不是放了不該放的佐料,就是忘了放調味料。
|
3. |
語言表達有困難:
正常的人偶而會找不到一個適當的字眼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失智症的人卻會忘記簡單的字或用不正確的字來取代原意,以致於他(她)的話語無法理解。
|
4. |
對時間、空間失去定向力(喪失對空間及時間的觀念):
失智的患者,可能在自己熟悉的街道迷路,不知道自己在那裏,不知道自己如何到這裏,也不知道如何回家。
|
5. |
判斷力變差,無法作推理:
無法解決工作中或家中常出現的問題,例如浴室內積滿了水,卻不會處理。
|
6. |
無法抽象思考:
無法處理一些比較複雜的事情,比如財務收支的平衡,搞不清楚數字的意思或是必需要做些什麼事來因應。
|
7. |
把東西放在不適宜的地方:
失智症的患者去卻可能將東西放在不適宜放的地方,如將手錶放在糖果罐裏或將熨斗放到冰箱內。
|
8. |
情緒或行為改變: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的變化,但失智症者可能有急速的情緒轉變,比如說沒有任何理由即一下子哭鬧,一下子生氣,一下子傷心。
|
9. |
個性改變:
失智症者可能變得孩子氣,多疑、害怕。
|
10. |
失去原動力:
一般人可能會厭倦工作,不想盡一些社會義務,但之後即會恢復原動力,失智者則變得十分被動,不想作事,不想參與日常工作及娛樂活動。 |
三、失智症之症狀
1. |
初期
在疾病早期的一些症狀經常會讓專業人員或病患的親朋好友都疏忽了,甚至將一些臨床表現誤解是年紀大了或只是正常老化的現象,因為這些症狀都是逐漸產生的,很難確定是從何時開始的。所以病患可能出現語言表達較為困難的情形,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了記憶喪失的情形;特別是對於近期的記憶,對時間產生混淆,找不到回家的路,對事情難以下決定,對事情缺乏主動性及失去了動機,出現憂鬱或躁動不安的行為,對於日常生活嗜好及活動出現興趣缺缺的情形。
|
2. |
中期
當疾病進入中期之後,問題可能更為明顯。對於病人而言在日常生活處理上可能更為困難,可能出現:變得非常健忘,特別是最近發生的事情及人名會常忘記,無法長時間單獨生活,煮飯、清潔及上街購物等事情,很難獨自完成,開始變得非常依賴,衛生問題需仰賴他人協助,例如上廁所、洗衣服及穿衣等,說話愈來愈困難,出現遊走的問題;以及行為愈來愈異常,在住家及熟悉的社區附近也會出現走失的情形,出現妄想的情形 。
|
3. |
末期
末期呈現完全依賴以及喪失活動的能力。記憶喪失的非常嚴重,其他身體症狀也會愈來愈明顯,同時可能出現:無法自我進食,無法辨認家人、朋友及熟悉的事物,對於事情慢慢喪失了理解力與判斷力,找不到回家的路,行走困難,大小便失禁,在公共場所出現不適當的行為,開始需要藉由輪椅行動或臥床不起。 |
四、如何與失智症長者溝通
- 與失智者溝通的技巧用接納態度面對失智者,語氣溫和、耐心傾聽。
- 說話時眼睛看著他們,並調整自己的位置在失智者目光之前。
- 一次只說一件事,簡短清楚,使用手勢、身體姿勢、圖片來幫助溝通。
- 將複雜步驟分解為幾個簡單步驟,試著一步一步地引導並肯定已完成的部份。
- 依失智者能力,調整說話速度,避免提高音調,這樣反而會更聽不清楚。
- 提供簡單選擇機會,如「吃飯,或是吃麵」,給失智者足夠時間反應。
- 失智者能接受的話,可藉由擁抱或觸摸來表達愛和關懷。
- 最好的溝通是談過去發生的事,因為失智者的遠程記憶受影響的時間較晚。依失智者需要,可在互動中常叫他名字以及說照顧者的姓名,令其充份認知自己及照顧者。
- 制背景噪音的影響降至最低,留意身體不適之徵兆或過於疲累。 多說「你可以…」,少說「你不可以…」。
五、輔療─喚回失智者記憶
失智症的藥物療效大約有三成,但沒有特效藥並不代表絕望,照護勝於藥物,利用輔療對老人失智症可逆轉退化的過程,藉由活動之互動,延遲老化的自然現象,對失智症患者與照顧者都有很大的幫助。
其中懷舊療法及認知治療是活動療法的一部分;懷舊療法除了可利用照片,也可用唱老歌帶來回憶,因為失智症患者對新的事物學不來,對古早的事物記得很清楚,除了高興的事使個案行為有所改善,而且也可以使腦筋靈活,減輕照顧者壓力。
將阿公阿婆們兒時生活的環境還原,用真誠傾聽,正確同理心,不帶任何價值判斷,而以個案的標準、角度去看問題 。
六、個案應對方式
阿珍阿嬤是中重度失智症患者,在無數次走失的經驗之後,家人百般不捨的將她帶來找我們,阿嬤遊走於機構的每一個角落,只為尋找回家的車站,每每遇到人的時候她一定很客氣問你:「請問往板橋的車站往哪裡走?」工作人員常常要編一些故事給她,公車剛離開要等下一班,車站在前面,再10分鐘車才來………,久了以後,連其他的家屬也知道如何幫我們掰一個故事,以減輕阿珍阿嬤的焦慮。
一、何謂心臟病:
心臟是人體內一個具有四個房室的肌肉器官,它的位置在人體縱膈腔內,大約有三分之二位於身體中線的左側,另外的三分之一則在右側,形狀和大小有如手部之握拳大小,心跳是指,當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時,心跳會加速,當副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時,心跳則會減緩,而心臟的血液輸出量等於心搏排出量乘以每分鐘的心跳速率。
當身體的心輸出量減少或者是血液容積下降至造成身體組織缺氧時,就會造成休克的情形發生,它的特徵是蒼白,皮膚濕冷,耳朵及手指發紺,脈搏快速但微弱,呼吸快且淺,體溫降低,以及精神錯亂情形,甚至無意識。
一般而言,心臟血管疾病比較常見的有冠狀動脈疾病(即缺血性心臟病或心肌梗塞),高血壓,腦血管意外(即中風),或風濕性心臟病。
二、造成原因:
- 膽固醇過高,患心臟疾病的機會比普通人多三倍:因為體內過多的膽固醇會積聚在血管內,使血管日漸狹窄,妨礙血液流通。
- 吸煙人士比普通人的機會多兩倍半:原因是香煙中的尼古丁或煙草化學物質會損害心臟血管,若血管出現裂痕,膽固醇便會積聚起來。
- 血壓高,比常人的機會多兩倍半:血壓高會使到血管收縮。
- 糖尿病,女性患者有心臟病的機會比一般人多一倍,男性多百分之五十。
- 過分肥胖:因為肥胖引致血壓高、血脂肪過高、糖尿病,而這些疾病又會誘發心臟病。
- 生活緊張:神經緊張令心律失常、內分泌失調,影響心跳,刺激心臟病發。
三、心臟病發作有那些症狀:
心臟病發作的症狀與心絞痛類似,但是比較嚴重,而且在休息狀態下就有可能發作;然而有時候症狀頗為輕微,而被患者忽略,所以當出現下列症狀時,不管多輕微,請不要忽視:
- 心絞痛
- 胸部呈壓迫感
- 劇痛可擴展至頸部、手臂及下顎
- 心律紊亂
- 水腫
- 氣促、出冷汗
- 暈眩、乏力
- 噁心、作嘔
四、心臟病的預防:
要預防心臟病,應從我們的生活習慣入手。
-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 多吃蔬果、少吃肉類、肥膩及膽固醇過高的食物
- 不吸煙
- 減少喝酒
- 控制血壓和糖尿病
- 控制體重,預防過胖
- 保持心情輕鬆,避免過度緊張
- 維持正常及有規律的生活
- 保持適量的休息
- 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 有氧而適量的運動
五、心臟病發的即時處理:
當你感覺胸部不適或翳痛時,應該怎樣處理?
- 停止所有活動及休息。
- 不要驚慌和緊張,盡量放鬆以保持冷靜(可作深呼吸以助鬆弛)。
- 當停止活動後,胸部不適仍然存在,即須含第一粒舌底丸,五分鐘後,仍有持續性胸部翳痛或壓迫感,可每相隔五分鐘含第二粒,甚至第三粒舌底丸。
- 若在十分鐘內,前後共含服三粒舌底丸,仍未能解除症狀,或不適的症狀有增劇趨向,則可能是心臟病發,此時即電「999」通知救護車,護送至附近急症室診治。若在室外,可請途人相助,勿自行乘車往急症室求診,以免延誤診治時間。
六、治療方式:
- 藥物治療:心臟病的治療藥物:多數心臟病患者均服用藥物控制病情,以預防心臟病發作。醫師可能會開藥,以降低患者的血壓血糖與膽固醇濃度。有些人則是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或其他抗血栓藥物,以降低心臟病發作的機率。
除了前述藥物,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適度運動,並採取低脂低油低鹽飲食;也一定會建議患者戒煙。接受手術或其他治療後,可能仍需服藥。請務必遵守醫師的藥物指示,並告知醫師您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
- 開心手術:開心手術有時又稱為「繞道」手術,或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手術時會從胸部或腿部截取一段動脈或靜脈, 將此段截取的血管一端接在主動脈, 另一端則接在病變血管上,作為冠狀動脈血管的分流。這種分流處理,可形成繞過狹窄或阻塞動脈的新通道,讓充足的血流攜帶氧氣至心臟。各種治療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方式,皆有其效益與風險。醫師可與您討論這些問題,協助您判斷何種療法最能滿足您的需要,並提供適切協助,讓您有機會實現您所嚮往的生活品質。
- 血管成形術:多數的血管成形術會放置支架(stent)。支架是細小、可展開的網狀金屬管,如同是動脈中的結構鷹架,可保持動脈血管暢通,讓血液流至心臟,植入後支架便永久留在動脈血管中,不需取出。
一、何謂尿毒症:
尿毒症是指人體不能通過腎臟產生尿液,將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和過多的水分排出體外而引起的毒害。現代醫學認為尿毒症是腎功能喪失後,機體內部生化過程紊亂而產生的一系列複雜的綜合病症。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稱為腎功能衰竭綜合症或簡稱腎衰。
二、尿毒症會有那些症狀和併發症:
- 神經系統:疲倦、頭痛、頭暈、無力、抽筋、思睡、注意力及記憶力減退。
- 心血管系統:呼吸困難、浮腫、尿量減少、肺臟積水、心包膜積水、高血壓、心臟衰竭。
- 腸胃系統: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打嗝、口腔有氨味、胃腸出血、便秘、腹瀉等。
- 血液系統:貧血、出血傾向、免疫機能變差。
- 皮膚系統:皮膚搔癢、尿毒霜、膚色變深。
- 內分泌、新陳代謝系統:能力減退、月經異常、血脂肪升高、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葡萄糖耐性異常等。
三、尿毒症早期有哪些注意事項 :
- 不要太勞累,預防感冒及感染。
- 禁用豆類製品忌辛辣生冷油膩難消化食物。
- 穩定血壓,糾正貧血及酸中毒。
- 積極配合早期治療。
四、尿毒症對代謝有什麼不良影響?
尿毒症患病期,體內代謝廢物蓄積可以累及身體很多系統。細胞功能下降,?活性減低,水電平衡失調,尿毒症對代謝影響主要表現在:
- 尿毒症導致糖代謝紊亂-尿毒症患者血糖輕度升高,這種升高與糖尿病發病機制不同,糖尿病是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而尿毒症患者的高血糖主要是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正常人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血清胰島素也相應增高;如果是糖尿病患者,這種增高更明顯,這說明需要比正常人更多胰島素使細胞利用葡萄糖。據報導,尿毒症患者內源性胰島素分泌正常,攝入的外源性胰島素在體內維持的水準高於正常人,由於胰島素在尿毒症患者血中可保持較長的時間,慢性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尿毒症後,胰島素用量可以減少。
- 尿毒症引起蛋白質代謝障礙-蛋白質代謝產生含氮廢物,由於排不出體外,在體內蓄積,血尿素氮增高。因此,在尿毒症治療中,一般均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量,患者營養不良,接受長期血液透析的患者,蛋白質攝入量的限制可以稍放寬些,尿毒症患者血清氨基酸的含量異常,一些人血清某些氨基酸濃度可高於正常人的2~3倍。另一方面,血清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可能低於正常人,必需氨基酸的缺乏,對於重建自體組織可能受到很大影響。
- 尿毒症使脂肪代謝異常-尿毒症對脂肪代謝的影響尚未進行過多的研究,已知多數透析患者,血中甘油三脂和游離脂肪酸水準增高,血膽固醇和磷脂一般正常。
五、如何預防尿毒症?
預防尿毒症,在一般人最重要的是定期每半年一次抽血及驗尿檢查腎功能。因為腎臟病經常是沒症狀的,一旦不舒服,往往已經線是尿毒症末期了。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腎臟病,早期治療。在台灣引起尿毒症的主要原因有慢性腎絲球體腎炎、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盂腎炎、止痛劑毒性藥物腎病變、紅斑性狼瘡及膠原疾病腎炎、先天性多囊腎腎病變等多種原因。
六、尿毒症的療法有哪些?
接受「腎臟代替療法」才能維持生理功能。目前尿毒症的腎臟代替療法有:
- 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再配合飲食控制及藥物治療。
- 腎臟移植。
註:所謂透析是利用高濃度物質經由半透膜往低濃度溶液移動的原理,將這高濃度物質和體內多餘的水分移除。
七、愛腎、護腎,永保安康的方法:
- 冬天做好保養。
- 不亂吃藥。
- 不暴飲暴食。
- 治療感冒。
- 反覆發作的扁桃腺要小心。
- 適量飲水不憋尿。
- 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壓。
- 不喝成分不明的河水或井水。
- 泌尿道結石要處理。
- 定期檢查及接受醫師的指導。
- 舒適、規律的生活。
- 帶著嶄新的價值觀回歸社會。
一、何謂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
主要好發於老年人,根據統計,五十歲的發生率為二十至三十%,七十歲以上則高達七十%,也有人稱為老年性關節炎。病因是由於軟骨結構上出現缺損,軟骨厚度變薄、表面變得粗糙,使得上下骨頭負擔加重,進而形成關節腔狹窄、形成骨刺,然後產生臨床症狀。目前認為致病機轉為第一介質和腫瘤壞死因子等細胞激素的刺激,進而導致某些引起軟骨新陳代謝的蛋白酵素的產生,讓軟骨加速被破壞。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晨間關節僵硬、上下樓梯困難、關節疼痛,時而關節變形、關節活動時有聲響等等。
老年性關節炎好發的部位依序為手關節、膝關節、髖關節,手部以遠端指關節為最常見,一般可見關節變形、腫大、略微疼痛,此類患者多為女性。膝關節炎常會使患者行動不便、下樓梯困難、久生起立困難、走路會有疼痛感,而來找醫生,在門診是很常見的病例。
二、哪些人容易得退化性關節炎?
- 50歲以上之老年人
- 肥胖者 (尤其是婦女)
- 常待在冷氣房的人
- 骨質疏鬆症者
- 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
- 運動家
- 經常蹲著做事的人
- 曾受關節外傷者
- 家族有人罹患此症者
三、症狀:
早期,病人並不覺疼痛,後來是深及關節的酸痛。通常最常侵犯膝或臗關節,在使用這些受侵犯的關節時,疼痛會加劇,而休息時酸痛則緩解;晚期關節可能會變形,而關節所能伸 展的角度變小。有時會侵犯手指頭的關節,而形成結節。另外,也會侵犯至脊椎關節,造成背痛、僵硬等,後期可能形成骨刺,壓迫神經造成神經痛,如坐骨神經痛等 。
四、發生原因:
- 次發性關節:可因為受傷、遺傳疾病、代謝性疾病、鈣沉積症或先天性關節發育異常而引起關節軟骨的破壞,引起退化性關節炎。
- 原發性退化性關節炎:在諸多原因中,以老化及肥胖最重要;根據研究-年老者軟骨內的諸多結構性蛋白(proteoglycan)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分解酵素增加。而肥胖的人,平時給予關節的機械性壓力較大,臨床上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以肥胖者居多。另 外作者亦發現雌激素高者較可能引起退化性關節炎,而肥胖者常有較高的雌激素,可能一方面是因雌激素(estrogen)有破壞軟骨的作用。再加上老化時不斷的機械性壓力,就造成了關節軟骨的磨損;當修 補功能又不及破壞速度時,漸漸就會產生退化性關節炎。
五、預防:
- 適度運動:關節中的軟骨,本身並無血管,它是借由運動而獲得滑膜液(即關節液)的潤滑及營養。所以適度的運動是不可或缺的。
- 控制體重:有效地控制或減輕體重,以平衡關節的負荷,也是預防的重點,因為過重的體重會增加關節的負,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軟骨受損,導致退化性關 節炎。
- 保護關節:關節若受傷,第一要務就是休息,只有在休息狀態,才能加速傷害處的修補及痊癒。若不休息,或像捏麵人般對患部任意加以搓、 推、揉,則極容易造成二度傷害。
六、治療方式:
- 常用的方式為
使用止痛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臨床上確實有一定的療效。目前市面上有些新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cox2),對腸胃的刺激性大大地降低,也減少了長期服用所帶來的副作用。
- 加強的治療方式
包括了軟骨保護劑(有口服和關節注射兩種):口服的成分為葡萄醣胺和軟骨膠硫酸鹽,關節注射的成分是玻尿酸,健保給付之標準為口服者每使用三個月後;停止三個月;關節注射每週一次,連續五週,每半年可重複一次。
- 物理治療(復健)
上述兩種治療方式效果皆不錯,患者使用其他方法無效時,不妨考慮此種療法。物理治療可以改善局部症狀,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減輕關節的負擔,減輕體重也可減少關節與骨骼的壓力。
- 外科手術(骨科)
當所有的方式都無法改善患者症狀時,外科手術可發揮一定的效果。罹患老年性關節炎者,應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聽從醫生的指示,避免不適當的運動,並使用正規的治療 。
一、什麼是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顧名思義就是「骨質減少」所造成的問題,骨質異常減少導致骨骼逐漸變得脆弱,而呈現容易骨折的狀態!骨頭的密度下降,變得多孔、脆弱、易折,無法與壓力和扭力對抗。當骨質減少到臨界值時,一不小心往往會引起骨折或無以挽救的併發症。骨質疏鬆症又分為: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和繼發性骨質疏鬆症。
原發性:又稱退化性骨質疏鬆症病患大部份屬此類,主要因年齡增加導致。台灣地區老年人發生比率相當高:女性約19%,男性為12% 。
繼發性:乃是因為某些疾病長期服用某種藥物 或不良生活習慣造成體鈣負平衡而引起,這類骨質疏鬆症較多見於青壯年族群,女性25歲以後,骨密度便逐漸下降。又可分為:婦女停經性骨質疏鬆症、年齡老化性骨質疏鬆症及先天性性骨質疏鬆症。
二、如何診斷骨質疏鬆症呢?
常用的方法包括有:
- X光檢查:一般X光檢驗並不靈敏,骨質必須流失30%以上X光檢驗才出現異常,因此不能作為骨質密度測量之利器,唯對於是否已發生骨折仍有其診斷價值。
- 血液檢查、尿液檢查:以鑑別是否合併其他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骨質疏鬆症。
- 骨質密度檢查:有許多不同的檢測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方法為:雙能量X光收測定儀、超音波測量法。
三、容易造成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
- 種族:白人及亞洲人較黑人有較低之骨質密度。
- 生活型態:包括抽煙、酗酒、咖啡因過量、缺少運動、營養不良、攝取維生素D不足或低鈣高鹽飲食及蛋白質不足或過量者
- 性別、年齡及體質都會影響骨質密度:年齡愈大、體型愈瘦小者,危險性愈高。此外女性因骨質密度較男性低,又因停經後骨質大量流失,所以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為男性之6至88倍。
- 遺傳體質:家族病史當中有人罹患骨質疏鬆症者,其他家族成員發生骨質疏鬆症的機會也大增。
- 性腺功能不足:如早發性停經者。其生理機轉也與賀爾蒙的不足造成成骨作用不足有關。
- 使用某些特定藥物:如利尿劑、抗癲癇藥、類固醇、甲狀腺素、四環素、化學療法……等也都會造成骨質疏鬆症。
四、骨質疏鬆症常見症狀:
- 疼痛
- 腰酸背痛
- 骨折
- 脊椎或關節變形
- 身高變矮及駝背 (俗稱:老倒縮 )
五、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呢?
趁年輕盡量貯存骨本中年以後盡量維持骨本,並減緩流失的速度預防方法如下:
- 規律而適度的運動習慣、散步、慢跑、爬樓梯、騎腳踏車、打球。
- 多做一些負重運動:如啞鈴、沙包。
- 維持適當的體重。
- 適度的曬太陽,幫助體內維生素D的形成、陽光是主要製造維生素D的來源,人體皮膚只要每次照射陽光約十至十五分,每週三~四次,一年有七、八個月的時間,就能獲取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D。避免喝酒、抽菸、避免大量攝取茶、咖啡、可樂等含咖啡因的食物
並依醫師指示,適量補充女性荷爾蒙、鈣片或抑鈣素等,而且密切追蹤骨質密度。
六、如何選擇食物:
- 許多人只注意到牛奶對兒童健康有極大重要性,而忽略了成年人對牛奶的需要。
- 成年人每天需要攝取大約 1000 毫克,超過三十五歲之後,所需更多。
- 持續從飲食中補充鈣質,至為重要。乳類食品如牛乳、乳酪、酸乳酪及雞蛋等
- 許多家常食物也含有鈣,魚類,特別是可以連骨頭一起吃的魚類,生蠔、蚌類等,都是鈣質豐富來源。
- 豆腐是素食者喜愛的食物,由於製造過程中添加了鈣化合物,因此含有大量鈣質。
七、標準值:
T-score值 |
情況 |
描述 |
0以上 |
骨質良好 |
骨質密度屬正常,多攝取鈣質,多存骨本。 |
-1~0 |
骨質正常 |
骨質密度屬正常,多攝取鈣質,多存骨本。 |
-1~-2.5 |
骨質流失 |
骨質逐步流失,減少不良習慣,定期健康檢查並和醫師配合。 |
-2.5以下 |
骨質疏鬆 |
遠離不良習慣,定期健康檢查,個人應注意避免跌倒及外力撞擊,
以免發生骨折並和醫療院所密切配合。 |
一、何謂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腦部退化疾病,好發50-60歲左右。由於腦內黑質細胞退化死亡,使「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製造減少,引起運動功能異常。帕金森氏症主要是影響身體活動力,大部份患者思考及智力均是正常,但有部分患者會在疾病後期出現老年失智的症狀。
二、帕金森氏症成因:
目前醫學界還無法研究出確切的發病原因。但就目前研究得知,帕金森氏症有10%是基因突變,90%原因不明。大多為原發性,與基因遺傳及環境有關,但不會傳染。
三、症狀:
初期會出現身體異常抖動、僵硬、步態不穩、動作緩慢,說話的聲音愈來愈小、字也愈寫愈小,隨著多巴胺數量減少,症狀會愈來愈明顯,平衡感變差,走路還會跌倒。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狀是:震顫、肌肉僵直、行動遲緩及喪失平衡感。其中顫抖是帕金森氏症最常見的症狀。震顫在手部活動時減輕,靜止時則加重,顫抖多由一邊的手開始,出現手抖的同時,同一側肢體的動作也會變得不靈活且容易痠痛,由於身體及肌肉僵硬,使患者在行動時會感到有阻力,身體向前彎曲,頭部前傾,行走時步伐短促。此外,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臉部表情也會受影響,由於面部肌肉僵硬,因此臉部表情就會如同帶了面罩一樣,故有撲克臉之稱。症狀會隨時間而緩慢改變,並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還有一種患者,走起路來行動相當緩慢,有些人的手還會微微顫抖,但他們不像帕金森氏症患者對多巴胺的藥物有良好的反應,所以臨床上稱之為「類帕金森氏症」。
四、如何預防帕金森氏症?
- 多吃維他命B1、B6及維生素E、Acetyl-L-Carnitine 肉毒鹼、Choline 膽素、Creatine monohydrate肌酸、Alpha-Lipoic Acid 硫辛酸。
- 左旋多巴胺是治療帕金森氏症,服用後有抽筋的副作用,B6可消除痙攣,並協助集中精神,B6在腦內製造必需物質胺基丁酸(GABA),GABA不足會引發痙攣或羊顚瘋。
- 維生素B1、B6及維生素E也是腦部神經細胞最重要維他命,神經細胞藉葡萄糖來轉變成能量,代謝葡萄糖所需要的維他命B1,正是神經細胞的營養劑,而維生素E協助腦細胞的細胞膜成份的磷脂質不被氧化,而產生神經性退化疾病,而磷脂質是磷與脂肪酸的物質,在葡萄糖被代謝成能量,會有氧化的的現象,維生素E協助抗氧化的機能,因此,對預防老人癡呆是有幫助的。
五、帕金森氏症的治療:
目前仍無根治方法,但透過藥物、手術及其他輔助性治療,可以大大減緩症狀,讓患者能獨立生活,且大部分可享有正常壽命。除了配合規則服用藥物外,保持運動習慣可預防因肌肉僵硬引起的併發症;均衡飲食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醫學不斷進步下,治療帕金森氏症已有一定療效,若懷疑有帕金森氏症時,應及早接受診斷及治療,鼓勵參與病友團體間的活動,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相信對於疾病惡化可以獲得延緩,甚至獲得較佳的生活品質。